研究中心

News

HR趋势:人才培养应从校园开始

由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00多万人到2013年的近700万人,十年间增幅达330%,这一数字又一次令人乍舌。而来自用人方的数字显示,今年的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了大概15%,一增一减之间让这一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且不管因何种缘由造就了如今“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终究让毕业生们能够端上饭碗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一可能会长期存在的个体问题期间,不论是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还是院校对大学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者社会用人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对工作岗位合理规划,都是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以改善的重要举措。

通过社会调查机构的调研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对于职业的认知不足,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能够适应于什么工作,对不同工作和岗位需要怎样的工作技能也知之甚少,这充分表明用人机构和学校在这方面的培训和信息传播有所欠缺。此外,对于面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会帮助其在未来的道路走得更加从容,但事实上,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明确的规划。虽然大多数毕业生设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是从哪里开始?怎么做?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如此之类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内容都模糊不已,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并且,在应届毕业生所关注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中,综合能力,如表达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关系等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而忽略了个体适应社会的生存及创造、发展能力。从以上两点又能体现出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仍有很多不足,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都需要在这些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为在校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传递社会就业状况和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尽可能的缩短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奠定毕业后走向上社会的技能与素质基础。

与此同时,社会上用人单位及企事业机构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只单方面考虑市场环境变化给自身带来的经营压力,应将社会问题与个体问题联系起来,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在当下这个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组织拥有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在未来发展中的长度与深度。人才一方面来源于自主培育,另一方面的外部选聘也非常关键,现如今信息飞速传递、科技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分类和认定更加专业与精细,很多在现阶段不被看好的专业人才也许就是下一个经济发展期的宠儿。组织结合市场环境变化规律与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储备各类人才以做到有备无患、应势而动。

对社会上很多用人机构所发出的“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的言论,在此我们也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很多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去客观认真的考量一下自身的能力素质、职业成熟度、职业心态等方面的不足,自我坚挺着高姿态、高薪资、高职位、低付出的求职信念;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欠缺与市场接轨、敢于创新的办学理念,加之不够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使应届毕业生“被”形成了缺乏职业定位技巧、持有不端正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混沌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现状;用人机构单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面对大批涌入社会的待雇人群,当然是要“优等生里挑尖子生”去设置选拔门槛,压低聘用成本。

此番种种,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选聘之间的矛盾,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来自各方付出与包容。从毕业生的角度,要脚踏实地把握每一个工作机会,客观认定自我放下所谓的“面子”,眼光放长远一点、姿态放低一点、自我要求更高一点,才能在起步阶段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对于院校,配合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长远规划要有,但眼下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也得做到位,别让学生们校园内是“人中精英”校园外是“无头苍蝇”。再说社会上的用人机构,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定向
人才培养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已经如此“惨烈”的职场中,对这些即将进入的新生代们就多给与一些公平、公正吧,少一些性别、年龄、户籍、门第、形象的要求限制,为我们和谐共进的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捷思特观点:
无论在哪个行业,成熟人才都意味着稀缺与高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很多行业打响了人才争夺战,今天A企业花20万从B企业挖一个人,明天C企业又花30万把这人挖走。在来来回回的挖角中,人才的价格陡升,而企业则很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挖来的人干不了多久又被其他企业以更高的薪酬挖走)。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比例则越来越大,薪酬涨幅远低于成熟人才。捷思特认为,对于很多企业,应结合企业人才现状,外部供需关系,及时调整人才策略,加大应届毕业生招聘力度,打造自己的人才梯队,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成都(总部):
地址: 四川成都市成华区万科路9号凯德广场3-2009
電話: 028-83246255
郵箱: china.hr@ztfor.com
網址: www.ztfor.com